山東江泰建材科技有限公司
聯系人:馮總,武經理
電話:18678858906,15318820518
郵箱:shandongjiangtai@163.com
地址:濟南市天橋區濟南新材料產業園區舜興路988號
辛辛苦苦澆的地面,養得好好的,沒幾天突然裂了一道縫。沒車壓,沒重物砸,就那么自己裂開了。
工地上老師傅見了,搖搖頭說:“正常,收縮嘛。”
可問題來了,這“收縮”到底是個啥玩意兒?為啥好好的混凝土,會自己跟自己過不去,把自己給憋裂了呢?
今兒個砼界張博不會跟你嘮嘮材料,也不會講講工藝啥的,就單單來跟你說說藏在水泥那骨子里頭的“性子”→收縮。要是把這玩意兒給弄明白了,那你才算是真真切切地摸清了混凝土的關鍵所在。
01、我們總在“治裂”,卻忘了“問根”
一看到裂縫,我們第一反應就是:是不是養護沒做好?是不是強度不夠?趕緊拿修補料糊上。
可現實呢?今天補了這兒,明天那兒又裂了。我們就像個消防員,到處救火,卻壓根兒沒想過,火源到底在哪兒。
這個火源,就是水泥與生俱來的天性,就是化學收縮。
這東西,從你加水攪拌的那一刻起,就已經開始了,壓根兒就躲不掉。
02、水泥到底是怎么“縮水”的?
你把水泥當作一塊干巴巴的海綿。往里面加了水之后,它不但會吸水然后膨脹起來,更為關鍵的是,它內部開始有化學反應發生,會生成新的物質。
重點就是,這個新生成的“水化物”,其體積比原來的“水泥+水”要小!
這就是最核心的自收縮。就像你用面粉加水揉面團,揉到最后,面團的體積比你一開始的面粉加水的總體積要小一點。水泥也是這個道理,它在內部把自己給“壓實”了。
還有一種是沉降收縮。攪拌好的混凝土,沙石往下沉,水往上浮,這個過程也會在內部形成不均勻的孔隙。

這兩種收縮合到一塊兒,就會引發一場必定會發生的“體積縮減”。這并非是外部力量導致的,而是水泥自身“內部消耗”所產生的結果。
03、當“收縮”遇上“束縛”
要是混凝土可以隨意地收縮,那事兒就沒啥大不了的。但實際情況是,它老是被各種各樣的東西給“束縛”住了。
地面澆在墊層上,墊層有摩擦力,拽著它不讓它縮。
墻體、柱子,上下都被梁板固定著,動彈不得。
這下矛盾就來了。混凝土想要收縮,不過周圍對它的束縛卻不讓它收縮。這種“內部的力量”一直在它身體里不斷積累,到最后到底會變成什么樣子呢?
拉應力!
更嚴重的是,混凝土在抗拉方面的能力,與它的抗壓能力相比,那完全就是個差勁的家伙。像C30這種混凝土,抗壓能夠達到30MPa,可抗拉呢,連3MPa都沒到。
當內部積攢的拉應力,超過了它那點可憐的抗拉強度時,“啪”的一聲,它就只能通過開裂來釋放壓力了。
所以,很多裂縫,不是外力壓壞的,是內部“憋”壞的。

04、我們只能“疏導”,無法“消滅”
既然收縮是天性,那我們是不是就束手無策了?
也不是。我們沒法消滅它,但我們可以學會跟它“和解”,給它留條活路。
比如說給地面澆筑的時候,要在墊層上鋪上一層塑料布。這樣做的目的呢,是為了降低摩擦力,好讓混凝土能夠更“自在”些別老是跟地面較勁兒。
比如說澆墻柱這件事呢,在墻柱跟其他結構相連接的那個位置,提前留出一條“隔離縫”。這樣做呢,就是給墻柱留出一些可以伸縮的空間,可別讓它們硬碰硬的。
還有控制水灰比、做好早期養護, 這些都是為了減緩收縮的速度和程度,讓混凝土“慢點生氣,別那么激動”。
關于膨脹劑跟后張預應力,它們具有一定的補償作用。不過這兩者沒法把收縮完全給消除掉,它們就仿佛給混凝土喂了一種“降壓藥”一樣但問題的根本所在還是存在著。

05、理解它,才能用好它
混凝土這玩意兒,從外表看挺粗糙的,實際上它內心可“敏感”著呢。它發生開裂這種情況,很多時候并不是質量有問題,而是我們沒有弄明白它的“本性”。
當你理解了收縮是它的本能,開裂是它釋放壓力的方式,你就不會再對著裂縫一味地頭痛醫頭了。你會知道,真正的功夫,下在澆筑之前,下在對它的理解和“疏導”上。
本文資源來自互聯網,旨在交流信息分享技術,如有侵權,請及時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處理。
上一篇:無